垃圾進入焚燒爐,在實際的燃燒過程中,由于焚燒爐內的燃燒條件不可能達到理想效果,致使燃燒不完全。嚴重的情況下將會產生大量的黑煙,并且從焚燒爐排出的爐渣中還含有有機可燃物。進廠生活垃圾并不是直接送入垃圾焚燒爐,而是必須經過貯存這一道工序。設置垃圾貯坑,一是貯存進廠垃圾,起到對垃圾數量的調節作用;二是對垃圾進行攪拌、混合、脫水等處理,起到對垃圾性質的調節作用。另外,進廠垃圾在貯坑內停留一定的時間,通過自然壓縮及部分發酵作用 ,可以減低垃圾的含水量,以提高進爐垃圾的熱值,改善垃圾的焚燒效果。生活垃圾在貯坑內停留時間為3~5天較為合適,氣溫低和濕度大的可以適當延長停留時間。
垃圾進入鍋爐后首先利用爐膛熱量在第一級爐排上干燥,然后在第二、三級爐排上焚燒,最后在四級爐排上燃盡。各級爐排的停留時間太長影響垃圾處理量,太短又影響垃圾焚燒效果。經過筆者一年多生產經驗的總結,得出結果:為了讓垃圾在爐內得到充分干燥,垃圾在第一級爐排上的停留時間應在100~110秒之間比較合適,為了讓垃圾在爐內充分焚燒,第二、三級爐排停留時間一般應在80~100秒之間比較合適,為使垃圾完全燒透,第四級爐排的停留時間應在180~200秒之間比較合適。另外,隨著季節的變化、垃圾含水量、干燥程度、種類的不同,爐排的往復動作停留時間必須進行調整,通常在雨季和氣溫較低時,爐排停留的時間需適當增加??傊?,合理調整垃圾在爐內的停留時間才能使垃圾穩定燃燒。
焚燒爐運行結論
1.垃圾的焚燒發電可使垃圾的處理達到無害化、減容化、資源化的目的,國內應積極推廣,以改變目前單一的垃圾填埋處理方式,實現生活垃圾處理的可持續發展。
2.對國內低熱值、水分高、成分復雜且沒有經過分撿生活垃圾的焚燒,政府部門應采取相應鼓勵的措施,確保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健康發展。
3.垃圾焚燒技術在我國應用剛剛開始,在垃圾焚燒技術的推廣上,應充分利用國外先進技術及國內已有技術,做到技術先進、投資合理。